小夥伴們感受到了集中供暖帶來的“暖流”。
這個時候,
還是有許多小夥伴希望溫度越高越好。
醫生提醒:
冬季采暖,并不是溫度越高越好,
除了追求溫暖外,還要謹防“暖氣病”。
什麼是“暖氣病”?
“暖氣病”并不是醫學上的病種。供暖後室内外溫差大,室内門窗緊閉,空氣幹燥不流通,就會引發人煩躁不安、皮膚發緊、鼻咽幹燥、胸悶、頭暈眼花、嗓子疼、出汗、血黏稠度增高、血壓改變、軟弱無力等諸多不适症狀,這在醫學上統稱為“暖氣病”。
冬季室内18℃-22 ℃ 為人體最佳适宜溫度。
氣象上把氣候平均氣溫10℃-22 ℃定位春季,其中平均值為17℃,所以17℃ 接近理論中值,代表着春天的溫度。研究證明,如果供暖室溫高到22℃以上,冬季供暖溫度太高會使得室内空氣異常幹燥,使人感覺渾身燥熱、眼耳口鼻喉皮膚等處感覺幹澀,另外室内外溫差懸殊,人體難以适應,就容易患傷風感冒。從溫暖的角度來看,18℃更為貼近人體的生理需求。
根據多方統計數據顯示,冬季室内健康溫度是18℃-22 ℃ 之間,濕度是50%-60%,這樣的溫度和濕度對身體健康是最适宜的。冬季采暖室溫不應且不宜超過24 ℃。室溫過高時,無論老人或孩子,身體耐寒和免疫功能減弱,抵抗力就會下降。很多人不注意控制室溫,冬季就變成了“溫室的裡的花朵”,很容易得“暖氣病”。
預防“暖氣病”的小妙招
預防“暖氣病”,關鍵是控制好室内溫度與空氣濕度。通常,冬季室溫在18℃-22 ℃,最适宜的室内濕度是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