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EN
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北京大學

1937 - 1946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月底,北平、天津相繼陷落。9月,奉教育部令,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至湘,合組長沙臨時大學。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為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組成常委會主持校務。長沙臨大在戰亂中倉促組建,校舍或租或借,所需經費、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嚴重不足,但三校師生克服困難,通力合作,于11月1日開始上課。臨大設有17個學系,有教師148人,其中北大55人。至11月20日,原三校學生報到1120人(其中北大342人),連同招收的新生、借讀生共1452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空襲長沙的次數增加。1938年1月,國民政府批準臨時大學再遷云南昆明。2月,全校師生分三路赴滇,其中一路由300余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徒步赴滇。師生們在旅途中頂風冒雨,翻山越嶺,沿途進行抗日宣傳,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民俗風情,搜集民歌民謠,采集教研標本,同時也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磨練了身體和意志。所經各地,受到當地民眾的熱情迎送。旅行團橫跨湘黔滇三省,行程1600余公里,其中步行1300公里,歷時68天,于1938年4月28日平安抵達昆明,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

1938年4月2日,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校遷昆后首先面臨校舍問題,在云南省和昆明市各界的大力協助下,租到昆華農業學校用作理學院校舍,拓東路的三個會館及鹽行倉庫用作工學院校舍。由于昆明校舍不敷使用,文法學院設在云南蒙自縣,成立蒙自分校,8月底分校撤銷。蒙自師生返昆后,又逢增設師范學院,校舍更加緊張,遂又租借了昆華師范學校、昆華工業學校、昆華中學等校校舍。西南聯大新校舍于1939年4月建成,位于昆明市西北郊三分寺,占地120余畝,除圖書館和兩座食堂為磚木結構的瓦房外,其余均為鐵皮或茅草為頂的土坯平房。1940年7月,日本侵略軍攻占安南(越南),云南成為前線,局勢日益緊張。根據教育部應作萬一準備的指示,學校在四川敘永縣成立分校,一年級及先修班在此上課,1941年1月6日開學,8月敘永分校撤銷,遷返昆明本校。聯大設有文、理、法商、工、師范5個學院,26個系,2個專修科和1個先修班。1939年5月,三校研究院相繼在昆明恢復,北大研究院下設文科、理科、法科三個研究所。

戰時的辦學條件異常艱苦。圖書館的書架是用木包裝箱堆壘而成,藏書僅幾萬冊。圖書館座位緊張時,有些同學就到街上的茶館去,不僅可以讀書、討論,還可以解決喝水問題。“聯大學生泡茶館”成為戰時昆明的獨特景致。實驗設備短缺,教員經常動手制作,因陋就簡,以應急需。由于物價不斷上漲,師生生活日趨困難。自抗戰以來至1943年,昆明物價上漲了300倍,聯大教職員的薪金卻只增加了5倍。為了生計,教師不得不到其他學校兼課,甚至廉價出售書籍、衣物等,同學則利用課余時間到校外兼差。條件雖然艱苦,師生卻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弦歌不輟,勤奮教學。

在空前的國難面前,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的精神,和衷共濟,艱難辦學。聯大集中了三校著名教授、學者,師資力量雄厚。文科多兼通中西的學者,理工科既有若干基礎學科和工程技術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又有抗戰前后留學歸國的一些青年教授,均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準。聯大教師不但學術造詣精深,而且具有很強的敬業精神。如周培源、吳大猷等教授居住在離學校數十里遠的郊區,為保證學生的聽課效果,從不采取連續數小時集中授課的方式,一門3學分的課程,他們不惜數小時的路途往返,堅持每周三次來校授課。聯大十分注重學生的基礎訓練和實驗實習等環節,知名教授親自講授基礎課和必修課。教學管理亦非常嚴格。學校規定,不及格的課程不許補考,學分記為零分。如果必修課不及格,必須在下一學年重讀,如隔一學年再讀,即使及格也不計學分。學校還十分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化學系的定量分析實驗,實驗數據達不到一定的精度,必須連夜重做。這種嚴謹的教學作風,不僅為學生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基礎,也培育了良好的學風。聯大教師教學與科研并重,在圖書資料、儀器設備極其缺乏,出版條件很差的情況下,仍堅持進行科學研究,撰寫了很多高水準的學術論著,有多項在1941年至1945年教育部舉辦的五屆學術評議活動中獲獎。其中獲一等獎的有:《堆壘素數論》(華羅庚)、《湍流論》(周培源)、《多原子分子振動光譜與結構》(吳大猷)、《新理學》(馮友蘭)、《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等,占一等獎總數的40%。

西南聯大以在艱難條件下培養優等人才著稱于世。創校九年來,共有在校生約8000人,其中本專科、研究生畢業3882人。在他們中間,后被評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外籍院士的有90人;在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位科學家中有6位是聯大學生;3人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對國家的建設發展和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緊張的課堂學習之余,眾多的社團組織開展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對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鍛煉活動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聯大同學為抗日救國踴躍參軍,曾有三次較大規模的參軍活動。先后有1100多人投筆從戎,約占學生總數的14%,其中何懋勛(何方)、黃維、繆弘等15人在抗日戰爭中以身殉國。此后還有齊亮、劉國誌、榮世正等14位烈士在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鞏固政權的斗爭中捐軀。他們是國家民族的驕傲,也是西南聯大的光榮。

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期盼已久的和平終于可以來臨,而蔣介石政府卻堅持獨裁和內戰,共產黨順應民意發出“全國人民動員起來,用一切方法制止內戰”的號召。西南聯大、云南大學等校的學生自治會于1945年11月25日聯合舉辦反內戰時事晚會,遭國民黨軍隊鳴槍威脅。12月1日,武裝軍人和暴徒分別襲擊西南聯大新校舍和師范學院,投擲石塊和手榴彈,聯大師院專修科學生潘琰(女)、李魯連、南菁中學教員于再和昆華工校學生張華昌遇難,50多名學生受傷。蔣介石政府一手制造的“一二·一”慘案,激起了師生極大的憤怒,他們舉行抗議大會,得到全國近20個城市各界人士的聲援。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昆明學生與反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揭開了解放戰爭第二條戰線的序幕。

“神京復,還燕碣。”抗戰勝利后,組成聯大的三校復員北返平津,但由于交通緊張,三校在平津的校舍也須修繕,聯大在昆明又續辦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合大學舉行結業典禮,正式宣告結束。師范學院繼續留昆辦學,1946年8月更名為國立昆明師范學院(今云南師范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光榮地完成了戰時大學的歷史使命,“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


收藏| 邵阳市| 通海县| 高尔夫| 孝义市| 定陶县| 湖南省| 甘肃省| 汽车| 厦门市| 凤城市| 凤台县| 凌海市| 福贡县| 滦南县| 志丹县| 宜阳县| 申扎县| 两当县| 临沂市| 盐津县| 黄山市| 滕州市| 定远县| 广灵县| 江油市| 边坝县| 靖宇县| 措美县| 汉川市| 宜章县| 正阳县| 富裕县| 西充县| 北辰区| 高台县| 漳浦县| 鞍山市| 湛江市| 乐亭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