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 1937
1927至1929年,北京大學處于動蕩之中。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后,實行恐怖統治,悍然殺害了北大教授李大釗等人,把具有民主傳統的北京大學視為眼中釘,1927年8月頒令將北京大學與北京其他國立八校合并組成國立京師大學校。1928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奉系軍閥退出關外,北大師生開展復校斗爭,發表《北大宣言》:“我們北京大學受軍閥惡勢力的摧殘已經整整一年了。……但是我們時時刻刻忘不了我們的北京大學。北大固有的精神仍卓然存在。”然而南京國民政府先是決定將京師大學校改稱中華大學,后又把中華大學改為北平大學,隸屬北平大學區。北大師生堅決反對,組織復校委員會,阻止當局以武力接收北大。1929年初,國民政府教育部作出讓步,把北大定名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北大組織不變,對外仍可譯為北京大學。北大在被迫停課9個月之后,于3月11日開學復課。6月,國民政府停止實行大學區制,8月,正式恢復國立北京大學校名。復校斗爭取得勝利。
1930年12月,蔣夢麟出任北大校長,提出“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十六字方針,改評議會為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大政方針的決策機構,另設行政會議和教務會議,學校的管理更趨規范。1932年6月公布了《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實行學院制,改文、理、法三科為文、理、法三個學院,胡適、劉樹杞、周炳琳分任院長。下設14個學系:文學院有哲學系、史學系、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包括英、法、德、日四組)、教育學系;理學院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地質學系、生物學系、心理學系;法學院有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對教師隊伍進行整頓,延攬國內一流學者,實行教授專任制,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得以較快發展。1932年制定了《國立北京大學學則》,實行學分制,要求學生具有文、理方面基本知識,文學院一年級開設必修課“科學概論”,理學院一年級開設必修課“國文”。據1935年統計,全校開設課程288門。這一時期,雖然國民黨政府推行的“黨化”政治日趨加強,但北大仍保留“五四”以來開設的部分社會科學理論課,如“馬克思學說研究”、“馬克思經濟學說”、“唯物主義與教育”等。1932年,成立研究院,下設三部:原研究所國學門改為文史部,增設自然科學部和社會科學部。1934年又將三部改為文科、理科、法科三個研究所。研究生入學考試、論文答辯等制度日臻規范。
1931年7月,北京大學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用于購買圖書、儀器,資助建筑設施,設立研究教授(先后聘請研究教授29人),舉辦學術講座,設立助學金及獎學金。這筆經費對北大教學和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1935年北大興建了新的圖書館,可藏書30萬冊,設有500個座位。理科各系的教學科研設施也得到了改善。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于1931年至1937年擔任北大地質學系主任,對北大地質學建設和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他主持下新建了地質館,設立了礦物、古生物學等實驗室,開辟了地質陳列室和研究室。顏任光教授主持物理學系后,建立了普通物理、專門物理等十多個實驗室,成為當時國內同類專業中設備較齊全的系。1936年新建了宿舍灰樓,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先后邀請哈佛大學教授威爾遜,倫敦大學教授斯密斯,巴黎大學教授郎之萬,以及在量子力學創立和詮釋方面作出偉大貢獻的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來校講學。這段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李四光的《關于第四紀中國及東亞氣候之討論》等論著奠定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基礎;丁文江與葛利普合作的《中國二疊紀及其二疊紀分層之意義》等論文曾在華盛頓第十六次國際地質學會上宣讀;另有饒毓泰、曾昭掄、孫承諤在物理學、化學領域的成果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文科和法科也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論著。
這一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北大師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北大學生會立即發出抗日通電,呼吁“速息內戰,一致抗日”。1931年12月1日,230余名學生組織南下示威團,赴南京向蔣介石示威,發表《告全國民眾書》,要求政府“立即收回東北失地”,“立即全國總動員對日本絕交”。1935年12月,華北危在旦夕,清華、燕大、北大等北京大專院校和東北大學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抗日救亡高潮。12月9日,愛國學生沖破軍警封鎖,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新華門前示威,向當局提出反對“防共自治”,公布中日交涉經過,保障地方領土安全,停止一切內戰,給予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等六項要求。會后示威游行隊伍遭軍警鎮壓,30多人被捕,100多人受傷。北大學生返校后,召開全體大會,通過總罷課決議。12月16日,為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市學聯組織全市學生游行示威,北大負責率領第三大隊2000多人,沖破阻攔,到達天橋與清華、燕大等20余校同學匯集,舉行市民大會,北平各界群眾和東北流亡同胞紛紛自動參加,與會者達3萬余人。大會發表了《告民眾書》,通過了“不承認冀察政務委員會”、“收復東北失地”等決議案。會后,學生和市民組成的游行隊伍進行總示威。“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運動后期,平津學聯組織了南下擴大宣傳團。北大負責的第一團到河北固安、任丘、霸縣、保定一線,步行700余里,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并發起成立“民族解放先鋒隊”。返回北平后,與第三團倡議成立的“中國青年救亡先鋒團”合并,于1936年2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北京郊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宣傳。“七七事變”爆發后,北大民先隊隊員奔赴延安或抗日根據地的有60余人,為民族解放和革命勝利作出了貢獻。